遐州僻壤的成语故事

拼音xiá zhōu pì rǎng
基本解释指边远偏僻的地方。
出处明·宋濂《送王明府之官序》:“我国家重于民社之寄,虽遐州僻壤,必慎选守令以抚摩其人民,苏息其凋瘵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遐州僻壤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遐州僻壤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| 成语 | 历史出处 |
|---|---|
| 急中生智 | 唐 白居易《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》:“今足下果用所长,过蒙见君,然敌则气生,急则智生。” |
| 壮志凌云 | 汉 班固《汉书 扬雄传》:“往时武帝好神仙,相如上《大人赋》,欲以风,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。” |
| 风情月债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司人间之风情月债,掌尘世之女怨男痴。” |
| 尖酸刻薄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66回:“舜英姐姐安心要尖酸刻薄,我也不来分辨,随他说去。” |
| 内举不失其子,外举不失其仇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荀慈明曰:‘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,外举不失其仇,以为至公。’” |
| 机杼一家 | 北齐 魏收《魏书 祖莹传》:“文章须出自机杼,成一家风骨,何能共人生活也。” |
| 不痴不聋,不成姑公 | 《南史·庾仲文传》:“言‘仲文贵要异他尚书’,又云‘不痴不聋,不成姑公’。敢作此言,亦为异也。” |
| 风雨同舟 | 孙武《孙子 九地》:“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共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。” |
| 习惯成自然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贾谊传》: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若自然。” |
| 过则勿惮改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罕》:“主忠信……过则勿惮改。” |
| 天大笑话 | |
| 妍皮不裹痴骨 | 《晋书·慕容超载记》:“召见与语,超深自晦匿,兴大鄙之,谓绍曰:谚云‘妍皮不裹痴骨’,妄语耳。” |
| 心花怒发 | 清·郑燮《花间堂诗草跋》:“一旦心花怒发,便如太华峰头十丈莲矣。” |
| 为期不远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15回:“为期不远,你等着瞧罢。” |
| 大放厥辞 | 唐·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。” |
| 衣架饭袋 | 李栋《彩云归》:“对于‘日求三餐,夜求一宿’的衣架饭袋、凡夫俗子来说,佛门也许是个逃离苦海的福地。” |
| 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 | 元·杨梓《豫让吞炭》第四折:“岂不闻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,赵氏既昌,合当顺人应天,不宜苦苦直要报仇。” |
| 诸事麇集 | 清·吴跃人《俏皮话》:“一日诸事麇集,几至调排不开。” |
| 花枝招颤 | 《水浒后传》第四回:“冯舍人见了,慌忙起身,偷眼一觑,花枝招颤,态度轻盈,魂不附体,倒身便拜。” |
| 杞国忧天 | 明·何景明《田子行》:“丹诚不回白日照,杞国忧天独劳苦。” |
| 诸如此比 | 《宋书·文帝纪》:“又州郡估税,所在市调,多有烦刻。山泽之利,犹或禁断,役召之品,遂及稚弱。诸如此比,伤治害民。” |
| 饶舌调唇 | 明 无名氏《苏九淫奔》第一折:“我恰待饶舌调唇,怎当他拔树寻根。” |
| 衣钵相承 | 郭沫若《韩非子的批判》:“韩非书中屡次引用申子,正表明其衣钵相承。” |
| 睚眦之忿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自此诸为怨隙者,因相陷害,睚眦之忿,滥入党中。” |
| 改玉改行 | 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,王劳之以地,辞,请隧焉。王不许,曰:‘……先民有言曰:“改玉改行。”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