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


势如破竹

拼音shì rú pò zhú

基本解释势:气势;威力;破竹:劈开竹子。气势就像劈竹子一样;劈开了头几节;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。比喻打仗或工作毫无阻挡;节节胜利。

出处《晋书 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”


势如破竹的典故

三国末年,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,夺取魏国政权以后,准备出兵攻打东吴,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。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。多数人认为,吴国还有一定实力,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,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。

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,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。杜预认为,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,忙灭掉它,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。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,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。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,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,以免留下后患。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,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。公元279年,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,分成六路水陆并进,攻打吴国,一路战鼓齐鸣,战旗飘扬,战士威武雄壮。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,斩了吴国一员大将,率领军队乘胜追击。在沅江、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,纷纷打开城门投降。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。此时,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,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。杜预坚决反对退兵,他说:“现在趁士气高涨,斗志正旺,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,势如破竹(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,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),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!”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,直冲向吴都建业,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。晋武帝统一了全国。

故事出自《晋书 杜预传》。成语“势如破竹”,形容战斗节节胜利,毫无阻挡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势如破竹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30回:“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。蜗角纷争,惟利是务。”
妙语连珠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卷第54章:“他出口成章,妙语连珠,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。”
应弦而倒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其射,见敌急,非在数十步之内,度不中不发,发即应弦而倒。”
六艺经传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儒者六艺为法,六艺经传以千万数,累世不能通其学,当年不能究其礼。”
既往不咎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八佾》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出卖灵魂 马识途《清江壮歌》第七章:“他们竟妄想用这一张纸充当贺国威的卖身文契,要他出卖灵魂,出卖自己终生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自己的母亲——中国共产党。”
深孚众望 清·刘坤一《提臣应行陛见暂请展缓折》:“该提督老于戎事,忠爱性成……深孚众望,其朴城忠厚,早在圣明洞鉴之中。”
旁求博考 鲁迅《“皇汉医学”》:“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,旁求博考,洵大观也。”
卑身贱体 《韩非子 说疑》:“皆夙兴夜寐,卑身贱体……以事其君。”
回天倒日 晋·陆机《吊魏武帝文》:“夫以回天倒日之力,而不能振形骸之内。”
哽噎难言 冰心《斯人独憔悴》:“颖石说到这里,已经哭得哽噎难言。”
宾客迎门 《梁书 王暕传》:“时文宪作宰,宾客盈门,见暕相谓曰:'公才公望,复在此矣。'
治乱兴亡 《周书·苏绰传》:“衰弊则祸乱交兴,淳和则天下自治。治乱兴亡,无不皆由所化也。”
缺心少肺
包办代替 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二三:“媒婆真是包办代替的老祖宗,可真是把人坑害死了。”
刀枪入库 清 钱彩《说岳全传》:“其时天下太平已久,真个是:马放南山,刀枪入库,五谷丰登,万民乐业。”
喉长气短
欢忻鼓舞 清·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三国》:“故因名以劝实,因文以全质,而天下欢忻鼓舞于敦实崇质之中。”
王公贵人 《晋书·秦秀传》:“王公贵人,复何畏哉!”
过从甚密 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王师竹宫遮》:“信阳王师竹宫遮,与先人最相善,且不拘词林前后辈俗体,博洽虚心,过从甚密。”
小往大来 《周易 泰》:“泰,小往大来,吉、亨,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。”
退步抽身
一言以蔽 唐·刘子玄《论史上萧至忠书》:“凡此不可,其流实多,一言以蔽,三隅自反。”
矫饰伪行 宋·陈师道《后山诗话》:“某公用事,排斥端士,矫饰伪行。”
潜神默思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蒋济传》:“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,公听并观,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,将改曲易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