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人下士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ī rén xià shì
基本解释知:识别。下士:屈己尊人。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。
出处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麻城人书》:“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,识才尊贤又如此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知人下士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知人下士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| 成语 | 历史出处 |
|---|---|
| 生拉硬扯 | 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福升生拉活扯地将黄省三向外拖。” |
| 伏虎降龙 | 元·马致远《任风子》第二折:“学师父伏虎降龙,跨鸾乘凤。” |
| 不经世故 | 鲁迅《花边文学 序言》:“然而他们不经世故,偶尔‘忘其所以’也就大碰其钉子。” |
| 奉命唯谨 | 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卷十五:“诸官奉命唯谨。” |
| 搏牛之虻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夫搏牛之(虻),不可以破虮虱。” |
| 沉浮俯仰 | 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与道貌沉浮俯仰。” 高诱注:“沉浮犹盛衰。” |
| 歪风邪气 | 柳青《狠透铁》:“只有王以信装得镇静,面不改色,还对高书记说:早应当整整社员里头的歪风邪气了。” |
| 礼尚往来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礼尚往来,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 |
| 引狗入寨 | 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:“抑且那家没胡姬妾,肯引狗入寨,都拒绝不留。” |
| 言行相诡 | 《吕氏春秋·淫辞》:“言行相诡,不祥莫大焉。” |
| 鸟声兽心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刘陶传》:“四方私言,云角等窃入京师,战视朝政,鸟声兽心,私共鸣呼。” |
| 东奔西撞 | 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依亲》:“骤然起兵戈,扰攘。卷尘飞,东奔西撞,娇儿拆散知何往?” |
| 咫尺之书 |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,暴其所长于燕,燕必不敢不听从。”宋·苏洵《上欧阳内翰第一书》:“欲徒手奉咫尺之书,自托于执事,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,何从而信之哉?” |
| 眉语目笑 | 清 袁于令《双莺传》第七折:“今朝何幸聚多娇,偏称是粒面乌纱年少,记歌娘子,与周郎眉语目笑。” |
| 歪歪斜斜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面前摊一本青格子,歪歪斜斜写着草体字的书,书旁边供着一个已出椟的木主。” |
| 扣盘扪烛 | 宋 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'日之状如铜盘。'扣盘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'日之光如烛。'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钥,以为日也。” |
| 讦以为直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徼以为知者,恶不孙以为勇者,恶讦以为直者。” |
| 同忧相救 | 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 |
| 强不凌弱 | 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故其治国也,正明法,陈严刑,将以救群生之乱,去天下之祸,使强不凌弱,众不暴寡。” |
| 贪名逐利 | 明·高明《琵琶记·旌表》:“老夫当初也只道你贪名逐利,撇了父母妻室,不肯还家。” |
| 盛筵必散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:“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,一时的欢乐,万不可忘了那‘盛筵必散’的俗语。” |
| 诚心敬意 | 明·无名氏《下西洋》第三折:“你道是诚心敬意亲呈进,俺那里知重知轻在您行。” |
| 铁砚磨穿 |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“[混江龙]向《诗》《书》经传,蠹鱼似不出费钻研。将棘围守暖,把铁砚磨穿。” |
| 洞中肯綮 | 《元史 韩性传》:“郡之良二千石,政事有所未达,辄往咨访,性从容开导,洞中肯綮,裨益者多。” |
| 绣佛长斋 | 清·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中卷:“君来,固可图白头偕老,否则,绣佛长斋以了余生。” |